今天是:

 

cveqc

  当前位置:首页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

稿件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发布日期:2018-10-20

  内容提要


       本集通过三个部分阐述总书记的人才观,对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分别阐释。


       第一部分:什么是人才,即人才的标准问题,选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然后进一步阐释总结,爱国爱民、理想信念、实干肯干、改革创新、责任担当,这五条选拔人才的标准。


       第二部分:怎么培养人才,提出了怎么培养人才的问题。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然后进一步阐释总结,成才离不开读书学习、成才离不开锻炼、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氛围。


       第三部分:如何使用人才,提出了怎么使用人才的问题,即人才的任用问题。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然后进一步阐释总结,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拘一格三个任用人才的要素。


     整体阐述


     主持人康辉:


     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辉。


     首先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各位同学,欢迎你们。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当中,像这样的讲人才的经典句子有很多很多,而它们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在这些论述当中也有很多精彩的用典。我们通过解读总书记的这些用典,来深刻地领会他的人才观。


       好,现在让我们掌声欢迎今天的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思想解读人王杰:


       大家好!


       那么咱们这一集讲“用贤”。“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里讲的人才的重要。那么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尊重人才。那么尊重人才的这个传统,它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


       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有非常多的论述,“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人才意识。


       那么这一集,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就是,什么是人才;


       第二,怎么培养人才;


       第三,如何使用人才。


       先谈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才?在新时代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它的标准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我们请看一下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论述的。


       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主持人康辉:


       这是今年5月2号,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的时候,他讲的一段话。在这段话里,他谈到了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其实谈的也是如何辨识人才的标准。在这段话当中,总书记有一处用典,“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那这句话典出何处,它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现在让我们掌声欢迎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


       经典释义人康震:


       大家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两句话是出自《资治通鉴·周纪》。大家都知道,《资治通鉴》是北宋大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这两句话表面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德行、品德是才华的统帅,而才华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因素。这两者的关系,我一讲大家就清楚了。


       可能大家会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里边,为什么要说这两句话呢?这里边是有故事的,而且这个故事结局不太好。


       春秋的时候有一位大夫叫智宣子,他想为自己寻找选择一位继承人,继承智氏的家族,选谁呢?他选了一个人叫智瑶,他认为这个人很优秀。但是他同族里边,有一个叫智果的人,坚决反对。为什么反对呢?智果有理由,他说这个人确实才华很出众,有五大优点:第一是什么呢?高大威猛、长得很帅、很英俊;第二,才艺双全;第三,精于骑射,骑马打仗、射箭很厉害;第四是什么呢?这个人勇于决断;再还有一条是能说会道。这五大优点,大家一听就知道,那作为一个优秀的男士就全了,怎么不能当继承人呢?智果说坚决不行,这个人虽然有五大优点,但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这个缺点一出来,那五大优点都崩塌了,什么缺点?这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道德上有瑕疵。那智果就警告智宣子,你要让他做了你的继承人,继承了智氏家族的事业,会有灭顶之灾。


       果不其然,这个人贪婪而无仁,贪婪却没有仁爱之心。所以后来他虽然掌管了智氏家族,但是却使得后来的智氏家族遭到了灭族这样的结果。


       所以司马光在《周纪》里边,谈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引出了这段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边怎么评价这件事情?说智瑶他为什么遭遇了灭顶之灾呢?就是因为他的才华胜过了他的道德,换句话说,他这道德没有能够统率他的才能,所以导致他出现了问题。那么实际上,司马光就警告世人,一般的人不大分得清什么是才能,什么是道德品质,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总而言之,认为这个人很贤能,认为这个人非常有能力。司马光说,这不是一回事,有道德是有道德,有才华是有才华,才华是道德的辅助,而道德是才华的统领。刚才这两句话,是从这儿引出来的。


       司马光由此出发,又发了一通议论,非常重要。他说,如果才德俱全者为圣人,又有才华又有德行,这叫圣人;才德都没有,那当然叫蠢人了;如果有德而无才,这还能叫个君子;如果有才而无德,这叫什么呢?这叫小人。大家现在清楚了吧,对于司马光来讲,才华固然很重要,德行更加重要,要做到德才兼备,同时以德为先。


       司马光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本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宋哲宗元祐时期,他做宰相,提拔了一个人才,叫刘安世,在秘书省工作。他为什么提拔刘安世呢?刘安世到任之后,他找刘安世谈话,把刘安世叫来说,你知道为什么我要提拔你吗?刘安世说,我哪儿知道,我很本分,从来也不走门路的。司马光说,我就看中了你不走门路,当初我被朝廷罢免了官职,闲居的时候,你隔三差五地来找我,跟我探讨问题,我当了宰相之后,你连封信都没给我写过,更不用说来看我了。我就冲着这一点知道,你是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一个道德端正的人,再加上你的的确确也很有才华。所以我们说,司马光不仅在他的《资治通鉴》里边,对于德才的关系,做了非常清晰的表述,结合这个历史故事给我们上了一课,同时他也以自己身体力行,为后人做出了表率。


       主持人康辉:


       刚刚康震老师谈了司马光《资治通鉴》当中,关于德才关系的那个分析,什么样的人是圣人,什么是愚人,哪些叫作君子,哪些又叫作小人。其实他谈的也是一个人德才之间的关系的尺度,王杰老师怎么看德才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


       思想解读人王杰:


       刚才讲中国文化,非常重视道德,始终是把道德价值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咱们古人中,把德才的关系做了很多的比喻。有的把德比喻为“水之源,树之根”,把才比喻为“水之波,树之叶”,也有把德比喻为“一家的主人”,把才比喻为“一家的仆人”,非常形象和生动。其实它就是为了说明,德和才相比德的重要。


       主持人康辉:


       既然德为才帅,德在才先,那现在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当我们辨识一个人才的时候,我们怎么判断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具备德呢?这个问题很想请康震老师来解释一下。


       经典释义人康震:


       我们认为,什么是道德,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它是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看待他人和看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和角度。我们观察一个人,思想对不对头、路走不走得正,就是看他待人接物,看待世界的眼光、角度和态度,是不是够端正。


       主持人康辉:


       确实,康震老师说的,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时代课题。一直到今天,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仍然是我们在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当中非常重要的标准。


       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给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系列重要讲话,我觉得有如下五点是最重要的:


       那么第一点,就是爱国爱民。


       钱学森曾经在美国留学,他在美国有非常好的待遇,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冲破了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们讲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那么从钱老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那颗拳拳的报国之心和浓浓的报国情怀。


       所以第一要爱国爱民。那么第二,就是理想和信念。


       您看年轻时候的周恩来,他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中华、残害我同胞、戕害我文明,他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的理想。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你要成就事业,你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那么第三点,就是实干肯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被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国,有人把他称为“农民教授”,他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平时有教学任务,有科研任务,工作也非常忙,但是他把他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老百姓。


       据统计,35年的时间经过科技培训的老百姓超过了9万人,他培训的场次超过了800次。那么很多老百姓原来对技术一无所知,不了解,经过他的培训变成了技术能手、技术把式。其实李保国就是用他的真才实学和实干精神,在老百姓心中立起了一座丰碑。


       第四点就是改革创新。


       咱们中国文化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实就讲改革创新的重要。


       总书记也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都是讲改革创新的重要。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可以说是当今改革创新的一个典范、一个榜样。几十年来,袁隆平不断钻研水稻育种技术,先后培育出了高产、稳产的水稻品种,对咱们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估量、难以磨灭的贡献。


       正因为改革创新,让他不断地前行。


       那么第五点,最后一点,就是责任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


       上个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来到河北正定工作,不唯名,不唯上,踏踏实实,实事求是,为正定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只要是对正定发展有利的事,不管事情多难都要办好、都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这体现的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刚才我从五个方面,谈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人才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实现得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呢?我们看看习近平总书记又是怎么说的?


       第二段落


       微视频二:


       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县级官员的选拔任用。古人早就总结出,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这样的历史现象。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为官从政是从县一级起步的。


       主持人康辉:


       我们刚刚听到的这段话是2015年1月12号,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的时候他讲的一段话。


       在这段讲话里,总书记化用了一句古文“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我们请康震教授为大家做讲解。


       经典释义人康震: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两句话出自《韩非子·显学》,是韩非子讲的。什么叫“州部”呢?就是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什么叫“卒伍”呢?就是军队的基层单位。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想做宰相,必须首先从州部这样的基层官员做起。要让你做大将,你首先得学会做副将、做小将,甚至首先得从班、排、连、营,一级一级地做起来。


       人才的成长、干部的成长,就像盖楼一样,万丈高楼它平地起,这个地基非常重要。地基如果不稳,楼越高塌得越快。


       主持人康辉:


       谢谢康震老师的讲解。凡成大事者,一定要从基层做起,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我很想和在座的同学们交流一下,比如说,现在你就要到一个村里去做大学生的村官了,那到了那儿之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哪一位同学有想法?


       好,我们请最后一排的那个男同学,我看他是第一个举手的,我们把话筒递给他。


       观众一:


       主持人好,两位老师好,我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许立德。刚才康辉老师说,如果我被安排做一个大学生村官的话,我到村里的第一件事,首先我要对它的地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是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就有一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我首先对这个村子,要有一个交通上的总体概括,才能带领村民们实现发家致富。如果村子里面有贫困人口,我们带他们进行脱贫,才能实现当下的精准脱贫。谢谢大家。


       主持人康辉:


       谢谢,谢谢。下一次选大学生村官,一定首先选你。好,旁边那位女同学,也举手了。


       观众二:


       主持人好,两位教授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肖艳,在我们春假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总书记做知青所在的地方梁家河,进行了调研和考察。我们一到那个梁家河,就看到了有一口知青井,就是当时梁家河那个地方供水不好,所以习主席就带领大家,为大家打了一口井。


       还有就是我们了解到,习主席当时发现梁家河的能源问题有一点严重,于是他就打了当时应该是陕西省最早的一口沼气池。当时陕西还没有这样的科技条件,于是他专程到了四川绵阳去学习了沼气池的打造技术,然后再回来,带领梁家河的村民一起把沼气池打出来。从知青井和沼气池这两个东西,都非常好地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所以我想如果我是一个大学生村官的话,我也会向习主席学习,首先是立足实践,深入到群众当中,然后真正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谢谢。


       主持人康辉:


       谢谢,谢谢。刚刚这位女同学,谈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给当地做了很多事情。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他说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大学问是什么?其实就是了解了中国人民是什么样的,了解了基层,了解了群众。所以希望我们更多的青年朋友,能够真正到基层去了解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多很多重要的论述,那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为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说起这个基层经验,我想起了一句老子的话,叫“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高楼大厦平地起,大地是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那么说到培养人才,我也谈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成才离不开读书学习。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读书的故事。他说,有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其实在翻译。那么他母亲看到孩子非常累,给他准备了粽子、红糖,告诉孩子说,等会儿你吃粽子的时候,一定要蘸着红糖吃。儿子说,知道了。过了一会儿母亲进门问,你粽子吃了吗?儿子一回头,一看儿子满嘴都是黑的。儿子蘸错了,他没有蘸红糖,把旁边的墨汁给蘸了,墨汁和粽子一块儿吃下去了,弄得满嘴都是黑的。这时候母亲说,你嘴怎么是黑的?这时候他恍然大悟,明白了,蘸错了。


       今天,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的译本,就是这个小伙子翻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陈望道。所以由此留下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就是说成才离不开读书学习。


       那么第二点就是,成才离不开锻炼。


       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广大的基层永远是培养人才的沃土。从古到今,凡是成就事业者,几乎都有在基层工作过的经验。


       刚才的同学讲的,你知道老百姓想什么了,你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了,老百姓所思所想你知道了,你做决策你就会科学正确,你考虑问题就会全面周到。所以你看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他本人几十年的成长经历,也就证明了这一点。你有了基层工作经验,你在做决策、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就更能够接地气,通民生,懂国情。


       第三,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说,“环境好,则